接觸一個 Web3 項目,首先你要搞清楚它是做什麼的?是什麼賽道?是公鏈是 DeFi、RWA 還是 SocialFI、NFT、GameFi 或者是基礎設施 Infra 等,確定完什麼賽道,你就可以大體去分析,這個賽道目前遇到的問題是什麼?這個賽道的龍頭是誰,再返回來看,這個項目它解決了行業什麼問題,是不是比現有方案更好?
比如它是做公鏈的,公鏈是幹什麼的,公鏈是 Web3 的 “操作系統”,用來運行智能合約、處理交易、承載各種 DApp。公鏈賽道當前的難題是什麼?
1、Gas 費太高:以太坊主網交易費用,高峰期單筆交易可達 50-100 美元,這就阻礙了小額交易和 DApp 的普及。
2、TPS 太低:以太坊 TPS 每秒交易量僅為 15-30,對標傳統支付 Visa 的數千 TPS,差距非常大,這樣怎麼支持大規模應用。
3、去中心化不夠:有人說 Solana,TPS 理論峰值可以達到 65,000,這個應該夠了吧,但是實際測下來它的 TPS 約為 349-805 TPS,其實這也差不多夠用,但是它被詬病最多的就是不夠去中心化,以太坊全節點 10000 多個,驗證者節點 100 多萬個,solana 全節點 3000-4000 個,驗證者節點 2000 個左右,造成什麼結果呢?驗證者數量少,就意味著網絡依賴少數節點,少就脆弱,就容易出現單點故障,就會造成系統性癱瘓、宕機。如果你以犧牲去中心化而去提升效率,那就失去了 Web3 的意義,傳統互聯網效率更高。
4、互操作性差:不同公鏈,像以太坊、Solana 之間的生態是割裂的,跨鏈交互極其複雜,極大地增加了用戶和開發者成本。
現在再看這個公鏈項目,你說你降低了 Gas 費,你的方案是什麼?是採用了 Layer2 還是採用了低成本的公鏈架構,像 BNB 鏈?你說你提升了 TPS,那你的去中心化程度怎麼樣?是否設計了多節點架構?還有你的跨鏈互操作性怎麼樣?
當然最終還是要回到這三點:
1、你有比現有的公鏈更快、更便宜、更安全嗎?
2、你是否有獨特的技術創新?(比如 Aptos 的 Move 語言)
3、你是否吸引了更多的 DApp 和用戶?
公鏈不是卷性能參數的秀場,它真正要做的,是在保證去中心化的前提下,讓更多人用得起、跑得快、接得上。
所以,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公鏈,不是靠宣傳 TPS 多高、Gas 多低,而是靠架構設計、生態吸引力和開發友好度,真正把開發者拉進來,把用戶留下來,把應用跑起來。
只有這樣,公鏈才能不只是個 “更快的以太坊替代品”,而是真正承載 Web3 世界的底層操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