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rkMing202

QuarkMing202

区块链科普,加密投研,零撸。微信:BQ221859,微博:QuarkMing202,推特:QuarkMing202

Web3公链的发展脉络:从比特币到新公链

有小伙伴问,为什么 Web3 有这么多公链,大饼链、以太链、base 链、Solana 等等等等,完全搞不清楚,今年,我们就来试着梳理一下 Web3 公链的发展脉络。

先说一下什么是公链,公链是一种对所有人开放的区块链网络,任何人都可以读取数据、发送交易或参与共识机制。它去中心化、透明,并由全球的用户共同维护,没有单一实体可以控制整个系统。

公链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解决了前一个阶段的局限性。

789bd1c4-fc9a-4f14-92a5-a1f46c8d1578
1、比特币公链

第一个阶段当然是大饼的公链,开始于 2009 年,我们也称他为区块链 1.0.

为什么会有比特币?

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发现传统金融体系有很多问题,比如:
・资金被银行和政府控制,个人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资产。
・货币滥发导致通货膨胀,影响财富储存等等

于是,比特币诞生,它的目标是:

・去中心化:没有银行和政府控制,交易点对点进行。
・有限供应:数量只有 2100 万枚,避免通胀。
・透明不可篡改:所有交易都记录在区块链上,无法修改。

比特币的局限性

不过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
・只能用于转账,不能运行复杂应用。
・交易速度慢(每秒只能处理 7 笔交易)。
・手续费高,交易堵塞时费用飙升。
这些问题催生了下一代公链:以太坊。

2、以太坊公链

以太坊公链开始于 2015 年,我们也称他为区块链 2.0.

为什么会有以太坊?

比特币虽然成功了,但它只能用来转账,不能开发去中心化应用(DApp)。

以太坊提出的目标是:

・支持智能合约:允许开发者在区块链上编写和运行代码,自动执行协议。
・打造区块链的 “应用商店”:不仅可以发 token,还能创建金融、游戏、社交等应用。

以太坊的局限性

以太坊也有他的局限性,比如
・交易速度慢(TPS 15 左右)。
・交易成本高(Gas 费太贵)。
・网络拥堵严重等。
这些问题也导致了二层扩展方案和新公链的出现。

3. 以太坊二层网络(L2)

L2 就是以太坊的扩展,他的底层还是以太坊,主要兴起于 2021 年。主要代表像: Arbitrum、Optimism、zkSync、Polygon 等

为什么要有二层扩展?

为什么要有二层扩展,因为以太坊交易还是太慢,费用还是太高,开发者和用户都很受限。

二层网络的目标是:

・降低交易费用(减少 Gas 费,Gas 费从几十美金降到几美分)。
・提高交易速度(每秒处理上千笔交易,让 DeFi、NFT、链游更顺畅地运行)。
・仍然依赖以太坊的安全性。
主要的解决方案就是 Rollups 和侧链

但以太坊仍然面临挑战,比如:

・以太坊本身的网络拥堵问题仍然存在。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依赖以太坊,一些项目希望建立自己的独立公链。
于是,新公链就出现了!

4. 新公链的崛起:

新公链开始于 2020 年后,主要代表比如: Solana、Avalanche、BNB Chain、Sui、Aptos 等

为什么要有新公链?

二层虽然缓解了以太坊的问题,但很多开发者觉得:
直接建立一个更快、更便宜的公链,可能比用 L2 更好。
以太坊的升级需要时间,新公链可以迅速填补市场需求。

新公链带来的创新

确实新公链也带来了巨大的创新
・高性能公链(Solana TPS 5000+,Avalanche 3000+)。
・低交易费(几乎没有 Gas 费)。
・更友好的开发环境(Sui、Aptos 用 Move 语言)。

新公链的挑战

新公链也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
・去中心化程度不如以太坊(如 Solana 部分节点集中)。
・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你像 Solana 就宕机过很多次)。
・网络效应不如以太坊(开发者和资金仍然更信赖以太坊)。
新公链的目标是提供更快更便宜的链,但仍需不断完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

总结:公链的进化路线

总结一下,
比特币(BTC) → 解决中心化金融问题,但只能转账。
以太坊(ETH) → 解决比特币只能转账的问题,引入了智能合约,开启了 Web3 时代。
以太坊二层(L2) → 解决以太坊交易慢、费用高的问题,提升了扩展性。
新公链(Solana 等) → 直接打造更快、更便宜的区块链,挑战以太坊地位。

从目前看,以太坊仍然是最重要的公链,但新公链和 L2 的兴起也将继续推动整个 Web3 生态的发展。

欢迎加入社区
欢迎进社区微信:BQ221858
​欢迎关注微博:@QuarkMing202
欢迎关注推特:@xian202766693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